中国经贸

首页 > 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实现新发展 乡村生态展现新气象 2022年终经济观察7丨开创新局面 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

作者:郝云 日期:2022-12-29 阅读量: 

今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的收官之年。国家发改委此前表示,五年来,乡村振兴形成新格局,乡村产业实现新发展,乡村生态展现新气象,乡村文化孕育新风貌,乡村治理开创新局面,农村民生跃上新水平。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

今年以来,从年初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到12月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再到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1672280789825069232.jpg

近年来,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发展草莓、蔬菜等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图为岳西县响肠镇千佛塔村,草莓大棚与蔬菜种植基地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图片由CNSPHOTO提供

保障政策不断出台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多渠道灵活就业,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则强调,实行乡村振兴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就业帮扶力度加大

就业帮扶是增加脱贫户收入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我国多措并举不断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截至11月底,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278万人。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2021年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今年对脱贫攻坚期间的帮扶政策分类调整优化,出台33项衔接政策。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出台14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乡村振兴机构完成组建,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衔接工作有序推进。

今年,中央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1561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其中,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超过50%。帮扶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3145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增长4.2%;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550元,比上年增加1810元、增长16.9%。

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今年国家乡村振兴局出台5个方面24项针对性措施,会同水利部等部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因灾返贫长效机制的通知》,对受灾监测对象先救助帮扶、后履行识别程序,允许受灾严重地区统筹安排衔接资金,支持实施防止因灾返贫急需项目。

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司长许健民介绍,截至今年11月底,中西部地区识别纳入的监测对象中,65.7%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此外,截至11月底,全国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无失学辍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全覆盖。

乡村产业实现新发展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国家发改委表示,五年来乡村产业实现新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棉油糖、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日益完善,农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设施农业、无土栽培、观光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在全国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订单农业、农村电商、视频直播、冷链物流等农业新业态方兴未艾。各类涉农电商已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万多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200多亿元。

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6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近2200多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累计有1120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7人稳定就业、15—20人灵活就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关键。据悉,今年为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农业农村部编制了《“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今年已培育1.78万人;各地各部门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下一步将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做文章,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重点是推进“四业”,即发展富民产业,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推进农村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引导投资兴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促进农民就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袁芳)

■数据

●五年来,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棉油糖、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

●202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分别比2017年提高3.5个和6个百分点。

●202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迸发。

●2017年—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8.9%,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71缩小到2.5。